7月1日上午11時
由鐵四院設計、中鐵十四局施工的
蕪湖龍灣長江隧道建成通車
自此
駕車從江北新區(qū)到蕪湖大龍灣對岸市區(qū)
通行時間從40分鐘縮短至5分鐘
雙龍穿江 天塹變通途
浩浩長江,奔騰不息。千百年來,這條母親河既是滋養(yǎng)兩岸的生命線,也曾是阻隔南北的天塹。
蕪湖市作為一座因江而興的城市,擁抱長江、跨江發(fā)展,是打開空間格局、驅動能級躍升的必然選擇。而過江通道,正是實現這一目標最基礎、最關鍵的物理支撐。
車輛進出蕪湖龍灣長江隧道
龍灣長江隧道地處蕪湖市長江大拐彎處,這是安徽省首條過江隧道,被譽為“八百里皖江第一隧”。隧道北接江北新城龍灣路,穿越長江,南接江南城區(qū)大工山路,總長6公里,設計為雙向六車道城市快速路,設計時速80公里。其中4公里采用盾構法施工,由兩臺15.07米超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“皖江奮斗號”和“皖江復興號”同向掘進。
攻堅潛行 創(chuàng)新破萬難
盾構機長距離穿越上軟下硬高粘復合地層、斷裂破碎帶和可燃氣體地層等10余種混合地層,堪稱盾構掘進的“地質博物館”,且江底掘進最大江水深度達75米,最大水壓約7.5巴,相當于一個指甲蓋大小要承受7.5公斤的壓力,技術難度和掘進風險,同類隧道中較為罕見。在建設之初,就被評價為長江上地質條件最復雜、施工難度最大、風險最高的盾構隧道。
盾構施工內景
掘進過程中,盾構機遭遇刀具磨損、刀盤結泥餅和渣土滯排等問題,施工工效受到制約。項目團隊通過采取優(yōu)化掘進參數、改造刀盤、優(yōu)化刀具布置、帶壓進倉等一系列措施,首次在江底實現刀盤開口率增加、常壓下滾刀閘門更換以及巖脊處理,總結形成20余項關鍵核心技術,攻克江底軟硬不均復合黏性地層和斷裂破碎帶等復雜地質難題,歷經2068個日夜,圓滿完成了隧道施工任務,為長江皖江段盾構工程施工積累了寶貴經驗,也為我國復雜地質條件水下盾構隧道建設增加了技術儲備。
智慧管控,安全筑屏障
結合運營應急需求,隧道打造了智慧綜合管控平臺,集成了隧道精細化感知、智能化調控、一體化應急和全生命周期運維等功能,通過運用數字孿生、物聯網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,隧道運行控制、應急救援通過“一圖管控”,實現了實時運行態(tài)勢、安全事件、設備狀態(tài)的全業(yè)務可視化,確保運營安全平穩(wěn)。
蕪湖龍灣長江隧道南口
隧道配備了136個智能監(jiān)控設備,實現了隧道內外的全程實時監(jiān)控。還建立了高效消防系統,具備自動啟動功能,并能與隧道內的指揮調度系統無縫對接,在發(fā)生火災時提供迅速、有效的應急響應。同時,為應對突發(fā)緊急情況,隧道每60米設置了一處安全逃生通道,不僅設置了常規(guī)疏散樓梯,還專門為行動不便的老人和兒童設計了疏散滑道,為隧道的安全運營提供了堅強保
通連大江南北的蕪湖龍灣長江隧道
隧道的建成,將進一步推動江北江南聯動發(fā)展,助推省域副中心建設。同時,也將促進蕪湖與合肥等對岸城市的交通和經濟聯系,使得各類資源能夠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優(yōu)化配置,持續(xù)推動蕪湖將交通優(yōu)勢轉化為產業(yè)優(yōu)勢和經濟優(yōu)勢,成為安徽融入長三角的前沿陣地。
推薦閱讀
聲明:本文系轉載自互聯網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,請立即與鐵甲網聯系,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,再次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。
不想錯過新鮮資訊?
微信"掃一掃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