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裝配工到“應急尖兵”的逆襲之路
記徐工鏟運裝配分廠北線工段裝配鉗工 劉楚平
在車間里,機器轟隆作響,生產線不停運作,劉楚平正彎著腰,熟練地吊裝前車架上的翻斗油缸。這個1995年出生的小伙子,在裝配線上一干就是12年。從當初啥都不懂的“菜鳥”學徒,到現(xiàn)在人人佩服的“技能大拿”,他靠的不是運氣,而是實打實的拼勁和愛琢磨的思維。
扎根一線,笨功夫練出真本事
2016年剛進廠那會兒,劉楚平可沒少挨“打擊”。裝配線節(jié)奏快,師傅們手腳麻利,他卻手忙腳亂,常??ㄔ诠の簧?,耽誤了進度,心里又急又愧。工段長看在眼里,拍拍他肩膀說:“別急,誰都是從不會到會的,關鍵是要肯下功夫?!?/span>
這句話劉楚平記住了,他開始“笨”辦法上陣:上班時遇到問題就記在小本子上,休息時跟老師傅和工友們嘮嗑取經,下班后自己反復琢磨操作要領。別人干完活歇著了,他還蹲在設備旁比劃動作。幾個月下來,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老繭,但手上的活兒卻越來越順溜。慢慢地,他不但跟上了節(jié)拍,還成了工位上的“頂梁柱”
“沒啥竅門,就是多干、多問、多想?!?/span>劉楚平說得實在,“鐵杵磨成針,你不磨,它永遠是根鐵棒?!?/span>
愛動腦筋,小改動帶來大效率
劉楚平不光肯干,更愛琢磨。他總說:“干活不能光用手,還得動腦?!?/span>這話真不是白說的。
隨著高端車型市場需求激增,XC958U車型的訂單越來越多,生產任務緊,但前車架裝配的節(jié)奏卻莫名其妙慢了下來。別人覺得是設備問題,劉楚平卻盯上了那個又大又沉的大蓄能器——裝起來費勁,空間還擠,一不小心就磕了碰了。
“能不能換個更靈巧的?”他心里冒出了這個念頭。第二天就主動找技術、工藝的同事聊,反復比對空間、流程、安全性。最后,他提出一個“以小代大”的“土辦法”:用兩個小蓄能器的組合替代單一的大蓄能器,精準適配前車架的狹小裝配空間,分散安裝。別看這改動不大,效果卻立竿見影——操作難度大幅降低,安裝過程更順暢,分散式布局從根本上杜絕了磕碰隱患,優(yōu)化后該產品單工序裝配節(jié)拍顯著提升,產品質量得到了進一步的夯實。
“小個子也能辦大事?!?/span>劉楚平笑著說。這招“以小代大”后來還被推廣到了其他車型,成了車間里的“經典案例”
臨危受命,硬生生練成“應急王”
2025年7月,劉楚平接到一個“意外任務”:代表事業(yè)部參加徐州市災害事故應急處置技能大賽。這可是個全新領域,跟他干了十幾年的裝配八竿子打不著。
“去!咱不怕新東西!”他二話不說就答應了。訓練場溫度高達40℃,太陽曬得鋼板發(fā)燙。比賽項目叫“層層堆疊”和“穿針引線”——用動臂吊著一根細鋼針,穿過直徑只有10毫米的螺母孔,還要在晃動中完成多層疊放,差一毫米就算失敗。這活兒,比繡花還精細。
別人練一遍就喊累,劉楚平一天練幾十遍。為了看清目標,他靈機一動,用紅漆筆在鋼針上涂了個標記,一眼就能對準;面對機械臂細微震動的痛點,他獨創(chuàng)了“呼吸同步法”,吸氣穩(wěn)住,屏氣操作,把誤差死死控制在0.5毫米以內。
決賽那天,全場安靜。劉楚平穩(wěn)穩(wěn)操控機械,鋼針輕輕一穿,精準入孔!現(xiàn)場爆發(fā)出一陣驚呼。最終,他在13支隊伍、26名選手中殺出重圍,一舉拿下第一名!
“我就是個干活的,但活兒干到哪,心就得跟到哪?!?/span>劉楚平說這話時,語氣平靜,眼里卻閃著光。
掩卷有感
十二載春秋堅守,從一名普通裝配工成長為“應急先鋒”,劉楚平走過的每一步,節(jié)奏不算快,卻格外堅實有力。在他的身上,我們看到了新時代徐工人對“兢兢業(yè)業(yè)”最生動、最樸實的詮釋,即便身處最平凡的崗位,只要愿意苦干、深鉆、善思,一樣能干出名堂,一樣能閃閃發(fā)光。
聲明:本文系轉載自互聯(lián)網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,請立即與鐵甲網聯(lián)系,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,再次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。
不想錯過新鮮資訊?
微信"掃一掃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