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程大干軼事講述人
王海濤:項目技術負責人
蔡尚儒:項目技術主管
上海寶冶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項目建設軼事
文字實錄:
王海濤: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項目這條賽道,是全球第17條,中國首條奧運專業(yè)賽道。全長1975米,落差121米,有40層樓高,包含了16個彎道,具有全球獨具特色的空中360°回旋彎道,整條賽道極具觀賞性和挑戰(zhàn)性。賽道設計速度最高能達到135公里每小時,比高速行駛的車輛還快。這條賽道是當今設計最難、施工最麻煩、工藝最復雜的新建場館之一。
為什么這么難?因為賽道本身是個超級復雜的“薄殼”結構,每個地方的弧度、彎曲度都不一樣,根本沒法支模澆筑,只能靠人工拿著噴槍一點一點噴出來。更讓人憋屈的是,這核心技術一直被國外捂著,我們過去一點經(jīng)驗都沒有,沒設計過、沒建設過、連驗收標準都沒定過,純純的“三無”產(chǎn)品。
蔡尚儒:最難啃的第一塊硬骨頭是什么?就是怎么弄出噴射用的混凝土配方。大家心里就一個念想:“把這混凝土材料和噴射技術搞明白,掌握在自己手里,并傳下去。”上海寶冶發(fā)揮全產(chǎn)業(yè)鏈整合優(yōu)勢,組建了專門的攻關團隊和“創(chuàng)新工作室”,并建立了一個研發(fā)基地,從零開始,埋頭苦干,就是要造一條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中國賽道。當時我們一群剛畢業(yè)的大學生、碩士生,真是豁出去了,直接在山里安營扎寨。偶爾下山扛兩麻袋花生米,這就是接下來仨月熬夜打仗的“干糧”了。
王海濤:噴射混凝土用的原材料比較常見,主要成分為砂子、水泥、石子,還有少量的外加劑。但麻煩的是配比有上萬種,每種配出來的性能都不一樣。我們搞試驗那段時間,真是看不到頭。不是噴上去掛不住,嘩嘩往下掉,就是凝固時間太短,無法進行混凝土表面的精找平工作,搞得賽道表面坑坑洼洼。沒別的辦法,只能咬牙硬扛。大家把每一次試驗的數(shù)據(jù)、每一個配方、每一步操作都掰開了、揉碎了研究。前前后后,做了100多組跟賽道單元一樣大的模塊進行試驗,混凝土配合比調(diào)整了300多次,現(xiàn)場實噴了600多回,測量檢測做了1000多次,僅噴掉的料就用了2000多方。終于在2018年7月24日,試噴的賽道試驗模塊的各項指標,一次性通過了國際雪車和雪橇聯(lián)合會的認證。連外國專家都說,這是他們見過最好的一次模塊認證。
蔡尚儒:可還沒來得及高興呢,更大的難題就砸過來了——怎么把整條1975米長的賽道高標準地噴出來?噴得好不好,這直接關系到后面能不能成功制冰。噴槍怎么拿,人站哪兒,這些細節(jié)都影響效果。更別提54個賽段,段段不一樣,整個曲面處處不同。一把噴槍加上混凝土,能有60斤重,噴的時候后坐力巨大,一不小心堵管了,人能被甩飛。噴高墻就更危險了,我們專門從全國挑身體壯、塊頭大,干過高爐噴涂的工人,給他們制定了魔鬼式的體能和噴射訓練,伙食上特意加餐,牛肉牛奶雞蛋管夠,幫他們針對性增肌,就為了應付這種高強度、高精度、高技術要求的活兒。千挑萬選,經(jīng)過20輪淘汰,最終21位壯漢拿到了噴槍手的國際證書,組成了中國第一支混凝土噴射“鐵軍”。
王海濤:每一段制冷單元,短的40米,長的70米,必須一口氣噴完不能停。每天就靠這21位兄弟輪班,一干就是20個小時以上。噴槍重、噴量大、體力消耗巨大,但對精度的要求卻是極高,整個賽道噴完,表面誤差不能超過10毫米。為了讓每位噴槍手把質(zhì)量要點刻在腦子里,我們編制了操作規(guī)程、施工規(guī)范和驗收標準,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作業(yè)規(guī)矩,對每一位噴槍手都進行了專業(yè)的系統(tǒng)性培訓,保證了整個噴射過程又快又好又標準。
2018年10月10日,正式賽道的第一段成功開噴,這標志著項目邁出了關鍵一步。經(jīng)過300多天日夜奮戰(zhàn),寶冶人憑著這股子精益求精的勁兒,硬是把1975米世界級難度的賽道噴完了,不僅打破了全球同類型賽道主體施工的最快紀錄,填補了國內(nèi)空白,還創(chuàng)造了一個國家認證的新工種——賽道結構噴槍手。
蔡尚儒:團隊憑借敢打敢拼的勁兒,還在新型精密測量和三維掃描技術、超大跨度單邊懸挑的遮陽棚系統(tǒng)、賽道的氨制冷系統(tǒng)設計和調(diào)試、人工制冰技術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,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,形成了一整套獨有的核心技術,拿下了許多專利。整個項目參與了國家“科技冬奧”重點課題2項,新制定了11項技術標準和規(guī)范,發(fā)表了47篇高水平論文,授權了91件國家專利,形成了17部工法,7項技術經(jīng)鑒定達到國際先進甚至領先水平,捧回了北京市科技進步獎、華夏科學技術獎、五礦專利獎、中冶科學技術特等獎等19個省部級及以上的科技大獎。
王海濤:2021年6月30日,凝聚了寶冶人三年多心血的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賽道,終于正式落成了。這是中國在冬奧場館建設上的重大突破,更是響應“帶動三億人上冰雪”號召的實際行動。該工程榮獲了建筑界的最高榮譽“魯班獎”和“詹天佑獎”,團隊也被評為“2019年度全國工人先鋒號”。
2022年2月,冬奧會成功舉辦,這座世界頂尖的場館讓各國運動員都驚嘆不已。中國選手閆文港更是在這里創(chuàng)造了歷史,奪得了中國首枚鋼架雪車冬奧獎牌,上海寶冶用實實在在的硬核成績,向全世界展示了“中國建造”的力量。
專題策劃
汪能恒 吳大偉 姚遠 李幻濤 林劍鋒 李丙慧 潘柏佺 曹海艇
2025167327
來源丨中國中冶黨群部 上海寶冶
在這里
美好中冶
第2436期
5778篇
與您相遇
聲明:本文系轉載自互聯(lián)網(wǎng)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自行核實相關內(nèi)容。若對該稿件內(nèi)容有任何疑問或質(zhì)疑,請立即與鐵甲網(wǎng)聯(lián)系,本網(wǎng)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,再次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。
不想錯過新鮮資訊?
微信"掃一掃"